十点读书 第419期 2016-10-08 创建
介绍: 读好书,美文,故事,诗歌。微博,微信号:十点读书。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话说许多许多年前,当手机和电邮都还不普遍的时候,我有位朋友担任某男生中学的训导主任,为了防止学生交女朋友,他使出了各种手段。所有由校外寄来的邮件,训导处都要抽查,看是不是情书。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有一天他接到一封厚厚的信,拆开来,全是肉麻的句子。问题是没写收件人的班级,名字显然也是假的,因为他查遍了全学校学生的名单也找不到。这训导主任很鬼,他把信重新封好了,钉在学校门口的布告栏,再躲在远处,看哪个学生会去拿,到时候可以人信俱获,好好修理。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他等了一天,没人去拿,心想学生恐怕还没看到,于是把信收回,第二天钉回去,再偷偷地看,还是没人拿。主任还是不死心,第三天又钉出去,等了一天,又没人拿,这时候有学生来找主任问事情,这主任才答完,转头发现信不见了。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还有个故事!每年到了四月初,美国高中的毕业班学生就会心神不宁,因为申请大学录取的通知单就要寄到了。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据我女儿说,常常有同学才下课就接到家里的电话,立刻就跳起来尖叫,想必录取了好学校,但是接着那学生又可能在电话里跟打电话的人不高兴,为什么?因为他怨家里人拆他的录取通知书,那信是寄给他的,别人怎么能拆?就算爸爸妈妈着急,也得等他自己回家再拆啊!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第三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有一对母女大吵,跑来找我理论。原因是有一天女儿不在家,妈妈擦桌子,抹布碰到女儿的电脑,屏幕一下子就亮了。妈妈好奇,低头一看,是一首写得非常棒的情诗,心想是哪位名家的作品。继续往下看,才发现是她女儿写给男朋友的。于是骂女儿,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女儿说:“不管那是不是情书,总之,妈妈不能偷看。”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妈妈则说:“不是我偷看,是电脑自个儿亮了,被我看到。”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20088.html
女儿骂回来:“你不看,怎么看到?你看,就是侵犯我的隐私,就是没有道德!”
经过我调解,母女二人总算和解。那妈妈临走时居然对我笑道:“我女儿的情诗写得可真好耶!要不要我背几句给你听?”
上面这三个故事很有意思吧?请问你认为谁对谁错?
那防着学生交女朋友,拆信的主任错了?他可是为孩子好哇!打电话告诉孩子录取的爸爸妈错了吗?笑话!那是报喜耶!又或是那妈妈错了?她没存心看女儿电脑,搞不好,她对电脑根本是一窍不通,只是碰巧被她看到了。就好像别人换衣服,她不小心推门,看到了,能说她有错吗?
如果您问我的想法,我要说:那些主任和家长都有错。就算初衷没错,只要侵犯青少年的隐私,就不能说对。好比法律案件,当你非法搜证,就算证据是真的,主审法官也可以不采用。
或许有人要问,明明证据是真的,如果不采用,不是可能放掉一个罪犯吗?没有错,确实可能让坏人逍遥法外,但是从法律的观点,宁可错放一个,也不能让侵犯隐私的行为泛滥,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过去你可以翻孩子书包,看里面有没有色情书刊;今天他打开电脑点几下,就出现一堆色情网页。过去他交笔友,你可以查信;今天他交网友,一天接上百封,你也不知道。
今天不是不能管孩子,而是要从心理建设下手。如果做父母师长的想尽办法也抓不到十分之一,却可能侵犯孩子的隐私,让他觉得受侮辱,或者因此不再写日记、不再相信大人,甚至也去侵犯爸爸妈妈或朋友的隐私,不是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吗?
看过我励志系列的朋友或许知道,当我儿子到了青春期,我特别为他的卧室装了一把门闩。因为我发现他奶奶虽然会先敲门:“孙子,奶奶能进来吗?”却一边说,一边早已把门推开。
而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的私密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有人随时推门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很可能影响一生。
大概又有保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抗议:“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非锁门不可?”那么我要说:“请大家自己想想,当你青少年的时候又如何呢?”只要用同理心想想就成了。
尊重别人的隐私是基本道德。譬如进门之前先敲门,如果门已经开着,要出声或放重脚步。当别人正写日记或者是上网写信聊天的时候,你就算要说话,也要站远一点,或站到看不见电脑屏幕的那一边。
如果你从来不讲究这些,你的孩子也因为受你影响,不注意这些,很可能未来进入社会,造成问题。
台湾地区近几年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很有进步。譬如你在台北坐出租车,车上如果有音乐,而你手机响了,司机八成会把音量关小。当你在提款机上输密码,后面的人多半会把脸转开。还有一次,我因为背伤到了去治疗,突然手机响了,只见治疗师立刻冲了出去,我当时还纳闷,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因为你要接电话,我应该避开。”
如果您去过日本日光的“东照宫”,一定看过那门楣上著名的猴子雕刻。一个捂着双眼、一个捂着耳朵、一个捂着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中国先哲早教给我们的。
今天一样,而且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多,大家要变得更敏锐。现代父母对孩子也应该有更多的尊重,就算孩子未成年,父母师长有理由看他们的日记和信箱,也应该避免。“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换个角度想,孩子也会因为被尊重,而更知道自重,并且尊重别人。
我们希望有优雅的下一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以优雅的方式对待新新人类!
世说心语:整天看书的孩子学习未必好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超越,是特别的时间、特别的时段,那么答复一位观众的问题,题目是“为时间留点儿白”。
自从我们开放观众提问,我就接到很多的来信,还有电话,今天啊,答一封很有意思的,相信也是很多人都很有困扰的。问题是一位高中生提出的,他说他很用功,天天读书,几乎从来不出去玩儿,他又不笨,读书效果却不见得比那些不怎么用功的同学强多少,为什么?
好,让我先由两个例子说起吧,最近有个画廊,邀请我去开画展,我说我的作品不多,画廊又那么大,不成。那画廊老板就说,那正好啊,有些画家拿一大堆作品来,我还会叫他少展几张,退回去几张呢,不要以为挂得越多越能卖,错了,挂得密密麻麻啊,反而让人觉得不值钱。
而且欣赏画需要空间,你看,如果长十尺一面墙,中间只挂一张三尺的画,你站在前头,左右都是空白的墙,是不是特别凸显中间那张画?你也更能集中精神,静下心去欣赏。相反的,如果一下子挤了三张画在那面墙上,是不是差多了?
再说个事儿,我有一阵子在不同的印刷厂,连着印了好几本画册,发现其中一家价钱贵不了多少,印出来的东西却好得多。有一天,我就对出版界的朋友提起这事儿,那朋友一笑就说了,其实啊,那几家印刷厂用的都是德国同一个厂牌的机器,师傅的水平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印得特别好的那家厂房很大,机器跟机器之间距离很远。不要看那一点差异,空间对印刷工人非常重要,好像他们的精神都会比较好些,做事也比较有条理,印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一样。
我今天啊,先提这两个故事,是要谈谈怎么为时间留白,很多年前台湾流行一首歌,好像是叫什么“城市少女”唱的,歌名是《青春不要留白》。青春确实要把握,不可以虚度,不能留白,问题是真正会使用时间的人,反而应该懂得留白。
这么比方吧,在数学考试的时候啊,常常附带空白的计算纸,有的人为了抢时间,心想,反正那张白纸地方大,所以随意这边算一算,那边算一算。起初啊,字写的特别大,后来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少,至好啊,往空的那个缝隙里头写,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重叠到前面写的东西上头。
请问,如果跟那些做事严谨,由计算纸的一角开始,一板一眼计算的人比起来,哪个人比较不会出错?那些有计划的人,从一开始就控制字的大小跟计算的位置,很可能题目都答完了,很剩下一大块空白的计算纸。用时间也一样,很多人看来总是很忙,但是乱忙、瞎忙,到头来错误一堆,什么都办不好;另外一种人做事看起来很从容,速度也不快,能够按时完成。
这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力不一样,更因为用时间的节奏不一样,紧锣密鼓、见缝插针,绝对不是最好的节奏,真正懂得用时间的人,反而是有疏有密,在密与密之间留空白的人。每年到了感恩节,美国大学多半会放长假,很多孩子啊,除了回家过节,也会结伴出去旅游。
问题是,感恩节过后一个月啊,就是耶诞节了,耶诞节之前往往是期末考,然后就放假。也可以说感恩节完了过不了多久就是考试,造成很多学生有出去玩还是留在家看书的矛盾。我以前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期末考之前问学生,谁出去度假了?谁留在家用功?然后我偷偷记下来,跟那些学生期末考的成绩比对。
按说牺牲假期用功的成绩会好得多,对吧?事实证明,平均起来他们成绩确实比较高,只是我年年做统计,是年年发现,就算高也高不了多少,有时候甚至不相上下。为什么?我想一方面,那些出去玩儿的学生很可能因为平常早有准备,人家老神在在,所以敢先去度假,再回来狠狠看书应付考试。也可能因为他们虽然准备考试的时间不长,却心里头知道不能拖了,结果注意力集中,加上才度完假,精神状况特别好,读书效果特别好。
中国有一句俗话,“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相信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早早起床,原来认为一定能够很从容的出门,对吧?却因为东摸摸、西摸摸,到到来还是匆匆忙忙往外冲,搞不好还迟到。我猜那些留在家猛看书的学生,他们也可能心想时间充裕,看来用功,潜意识啊,却没有百分之百集中精神读书。
读书是有高低潮的,有时候你明明很用功,却读不下去;有时候你为了应付考试,尽了全力,甚至累得想哭,出来的成绩却好不了多少。这时候你可能把问题都归咎到自己不够聪明,再不然说考运不好,其实很可能因为你用功过度、用脑过度,就像画廊把画排得太密,印刷厂把机器摆得太紧。那些画、那些机器,那些欣赏画的人跟印刷工人完全一样,出来的效果跟感觉,却可能差很多。
这时候你应该先把心放下,回头想想,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不在太松,而在太紧?你好像在一个瓶子里头塞东西,一心只想多塞一点。结果真需要的时候,别人都一倒就倒出来了,你的瓶子却因为太满而倒不出来,就算倒出来也不畅快,断断续续。时间需要留白,大脑需要休息,人生不能够过度的死心眼,或者是勉强,当你发现走到了死胡同,如同作家走到了高原时期,需要的是喘口气,而不是硬干。
所谓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啊,如果你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身心会出问题的。希望每一位下了很大的工夫却成绩不好的同学,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了这个问题,今天就聊到这儿,谢谢大家。
世说心语:多读课外书的孩子才能鹤立鸡群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四十四讲,题目是“从课外超越别人”。
去年,我到成都去演讲,有记者问我,会不会在大陆的电视上谈古典文学,我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啊,记者又问我,讲什么呢?我想了想就说,就谈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吧。我今天提这个并不是要预告在《世说心语》里头要谈李清照,而是要谈一谈为什么我会对李清照这么感兴趣。
高中的时候,我住在台北一个日式的小楼上,楼下住了另一户人家跟好多师大的侨生,还有个英文补习班,大家共用一个小厕所。有一天我进厕所,看见洗手台上摆了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道是谁的,就翻一翻,又放回去了;隔天,书还在那儿,又翻阅又放回去了。就这么连续差不多一个月,书终于不见了,但是我也几乎背下了整本李清照的词。
从那以后,我对词大感兴趣啊,自己又跑去买了宋词选集啊,词看多了,觉得不能不懂得旧诗啊,于是又由唐诗三百首开始看,越看越着迷,后来甚至编了好厚一本唐诗句典的工具书。而且古诗往下又搞新诗,由刘大白啊、徐志摩啊一路看,后来居然还在台湾的大学里头教新诗。
更重要的是,我今天的写作深深受到这些新旧诗词的影响,甚至可以讲,如果没有对诗词的爱好,我可能写不出那些带有诗意的散文。妙不妙?简直是个缘吧,只因为在厕所里碰上一本《李清照词集》,居然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我的半生。
每个人从小到大,读的每一本书,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信的话,如果你注意人们讲话的词汇,很可能推论得出他的 年岁。因为课本啊,隔几年会重编,造成读不同版本的人,用的词儿不一样,譬如一个人赏月说“唯见江心秋月白”,你很可能推算他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另外一个人,在一般的闲谈里头冒出一句“命途多舛”,极可能他以前课本里头有《滕王阁序》。
也可以说读同样课本的人,会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顺着这个道理想,是不是年龄相近的人由小到大,因为读的课本大同小异,就算是有的人功课好,有的人成绩差,基本上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是相对的,如果你私下读了几本大家没接触过的课外书,可就不一样了。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验,聊天的时候,碰到某方面的题材,大家都不懂,但是有位跟你年龄、学历相当的,搞不好是同学,却旁征博引说出一大番道理。这时候,四周的朋友就会问了,哎,奇怪,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啊?当别人不懂你懂,别人不熟你熟,大家一方面佩服你,对你好奇,也会让你显得莫测高深。
是啊,谈这个你懂、谈那样你也说得头头是道,以此推论,你当然博学多闻,也就这样,你显得不平凡。各位知道,我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萤窗小语》,当时是怎么出版的吗?最早我把稿子拿给一家出版社,那主编翻了翻,还给我说,小小一本,自己出吧。我又拿给我服务的电视公司出版部,负责人也说,这么一点,不感兴趣。
幸亏我高中、大学都编校刊,跟印刷厂挺熟的,就自个儿去找到印刷厂,印了几千本,没想到才一上市就抢光了,不得不一版再版印了几十万本,我因此,我被鼓励的继续写作,有了今天。请问,如果我不是因为参加校刊和社团,比别人多懂一些,我能够有今天吗?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希望将来孩子出头,除了教他们好好读书,把学校的东西学好,还得让他们多读课外书,多参加社团活动。而且你的孩子越是杰出,越是在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你越得要他往外涉猎。
为什么?因为当他在好的学校,有一群很棒、很会读书考试的同学,有一天进入社会,那些人都是他的竞争对手,也都不比他差。真正使他鹤立鸡群,能够一鸣惊人的,往往是别人没学过,而他学过的东西。
记得我在给儿子写的书里头提过,有一天我儿子回来,抱怨他的老师上课不讲正事,专讲这个什么希特勒这个题目,扯了一堆野史。我当时就劝他,我说那个老师虽然是有点离题了,但是你为什么不想想,他说的那些东西,别的老师八成不会教。
如果你靠自修,把课本上的东西都搞懂了,加上那个老师说的野史,不是比别人知道的多吗?说不定有一天,谈到二次大战,你还能用一大套把别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呢。我可不是鼓励老师不讲正课,专去讲课外的哦,而是建议,除了课内的材料,不妨旁征博引,谈一些相关的东西,不但增加学生的兴趣跟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记忆。
我也建议家长们,可以常把孩子的课本拿来翻一翻,那个好处可多了,第一,你自己温故知新,回想以前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有些你学过,现在孩子课本里头没提到,你还可以跟孩子说一说,增加他知识。
第二,当你读孩子的课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很有收获的时候,能让孩子得到鼓励,他会想,嘿,这么讨厌的课本,其实好像有意思哦,原来我老爸老妈以前也好好念过,于是改变原先他排斥的态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当你跟孩子一起看书并且讨论的时候,能够增进亲子的关系,说不定因为你多教孩子一些,使他那科表现的更突出,而提高他的兴趣跟信心。对了,还有一点,是你由孩子课本上做的眉批,勾的重点和他写的补充材料,可以知道孩子用不用功,还有他的老师到底高不高明。
我们这个节目,谈教育的这个部分啊,到四十八集大约会告一个段落,但是最近我接到好多观众的来信或者是打电话,那么有一些问题。所以在四十八集之后,我会留下一些时间,来跟大家讨论大家所有的疑问,有大家可以发短消息的两个号码,请大家把握机会,我一定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OK,谢谢大家,今天到此结束。
刘墉:我为什么给青春期的孩子加把门闩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四十五讲,题目是“孩子也有隐私权”。
说几个很有意思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啊,给您听,从最早的讲起吧,话说许多许多年前,当手机啊,跟电邮啊,都还不普遍的时候,我有位朋友担任某男生中学的训导主任,为了防止学生交女朋友啊,他使出了各种手段,所有由校外寄来的邮件,训导处都要抽查,看是不是情书。有一天接到一封厚厚的信,拆开来全是肉麻的句子,问题是没写收件人的班级,名字显然也是假的,因为他查遍了全学校学生的名单也找不到。
这训导主任很鬼哦,他把信重新封好了,钉在学校门口的布告栏,再躲在远处看哪个学生会去拿,到时候可以人信俱获,好好修理。他等了一天没人去拿,心想学生恐怕还没看到,于是把信收回了;第二天又钉回去再偷偷看,还是没逮到人;主任还是不死心,第三天又钉出去,等了一整天没人拿。这时候有学生来找主任问事情,这主任才答完,一回头信不见了。
再说个故事,每年到了四月初,美国高中的毕业班学生就会心神不宁啊,因为啊申请大学录取的通知单就要寄到了,据我女儿说常常有同学才下课就接到家里的电话,立刻就跳起来尖叫啊,想必录取了好学校。可是接着那学生又可能电话里头跟打电话的人不高兴,为什么?因为他怨家里人拆他的录取通知书,那信是寄给他的,别人怎么能拆啊,就算爸爸妈妈着急,也得等他自己回家再拆啊,多没良心啊。
现在讲第三个故事,有一对母女大吵,跑来找我理论,原因是有一天女儿不在家,妈妈擦桌子,那个抹布啊,碰到女儿的电脑,萤幕一下子就亮了,搞电脑的人知道了。妈妈好奇低头一看,是一首写的非常棒的情诗,心想是哪位名家的作品啊,继续往下看,才发现是她女儿写给男朋友的,于是就臭骂女儿,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女儿说,不管那是不是情书,总之妈妈不能偷看,那妈妈就说了,不是我偷看,是电脑自个儿亮了,被我看到。女儿又骂回来,你不看怎么看到,你看就是侵犯我的隐私,就是没有道德。经过我调解,母女二人总算和解了,那妈妈临走居然对我笑说啊,我女儿的情诗写的可真好哦,要不要我背几句你听啊?我还抄下来了。
天啊,上面这三个故事很有意思吧?请问你认为谁对谁错?那防着学生交女朋友拆信的主任错了?他可是为孩子好哇。打电话告诉孩子录取的爸爸妈错了吗?笑话,那是报喜耶;又或者是那妈妈错了,她没存心看女儿电脑,搞不好,他对电脑根本是半窍不通,只是好死不死被她看到了,就好像别人换衣服,他不小心看到了,能说他有错吗?
如果您问我的想法,我要说那些主任和家长都有错,就算初衷没错,只要侵犯青少年的隐私,就不能说对。好比法律案件,当你非法搜证,就算证据是真的,主审法官也可以不采用,或许有人要问,明明证据是真的,如果不采用,不是可能放掉一个罪犯吗?没有错,确实可能让坏人逍遥法外,但是法律的观点,宁可错放一个,也不能让侵犯隐私的行为泛滥,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过去你可以翻孩子书包,看里头有没有色情书刊,今天他打开电脑就出现一堆色情网页,过去他交笔友你可以查信,今天他交网友一天收上一百封你也不知道。今天不是不能管孩子,而是要心理建设上下手,如果做父母、师长的想尽办法也抓不到十分之一,却可能侵犯孩子的隐私,让他觉得受了侮辱,或者是因此不再写日记,不再相信大人,甚至也去侵犯爸爸妈妈或朋友的隐私,不是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吗?
看过我励志系列的朋友或许知道,当我儿子到了青春期,我特别为他的卧室装了一把门闩。因为我发现他奶奶啊,就是我的老娘啊,虽然会先敲门,但是她怎么敲门的?孙子,奶奶能进来吗?还在问呢,门已经打开了。而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的私密世界啊,如果总是提心吊胆,怕有人随时推门进来,潜意识可能会造成伤害。
大概又有保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抗议了,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儿啊,非锁门不可?那么我要问,请大家自己想想,当你青少年的时候又如何呢?只要用同理心想想就知道了,尊重别人隐私是基本道德。譬如进门之前先敲门,如果门已经开着了,要出声或者是放重脚步,像古人会咳嗽两声;当别人正写日记或者是上网写信聊天的时候,你就算要说话,也要站远一点,或者是站到看不见电脑萤幕的那一边。
如果你从来不讲究这些,你的孩子也因为受你影响,不注意这些,很可能未来进入社会却造成问题。台湾近几年经济情况不怎么样,但是另外一些方面倒蛮有进步,譬如你如果在台北坐计程车,车上如果有音乐而你手机响,司机八成会把音乐关小;当你去提款机打密码,后来的人多半会把脸故意就转开不看。
还有一回,我因为背伤到了去治疗按摩,突然手机响,只见的我这个治疗师突然“啪”一下冲出去,我当时还以为为什么,失火了?我说发生什么事儿?他说因为你要接电话,我应该避开。如果您去过日本的日光,有个东照宫,一定看过那门楣上有三个猴子,一个捂着眼睛,一个捂着耳朵,一只捂着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古人早就教我们了。
今天一样,而且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多,大家要变得更敏锐,现代父母对孩子也应该有更多的尊重,就算孩子未成面,父母、师长有理由看他们的日记跟信笺,也应该避免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这是很重要的。
在四十八集之后,我将会分出一些时间答覆大家的问题,所以各位对于以上谈的这许多教育的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您发短消息到这两个号码,我会特别安排时间一点一点的答,今天节目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会。
世说心语: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四十六讲,题目是“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最近啊在台湾,因为所谓的洗钱疑案,有一个欧洲非常小的国家啊,列支敦斯登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很多年前我曾经跟我老婆去过那个不到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小国。但是今天提到列支敦士登,浮上我脑海的不是阿尔卑斯山跟莱茵河的景色,或者是山头上的皇宫,而是一家餐馆。
记得当天我跟太太在那儿午餐,跑前跑后的服务生居然是两个东方的年轻人,我问他们是不是住在当地很久了?两个人一笑说,不过半个月。因为骑脚踏车在欧洲各地旅行,没钱了,正好是暑假旺季这家餐馆缺人,就留下来打工,赚够了盘缠再继续走;还说,有好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这样自助旅行。
其实何止在欧洲啊,年轻人早就在世界各地穿梭,过去达尔文如果不是得到了机会,在二十二岁那年上了小猎犬号,到世界各地观察不同的物种,不可能发展出他的《进化论》。今天,这个月你可能在北京的街头看见来自欧美的几个背包族,下个月可能云南的丽江又看到他们的身影;再过几天,他们摸到了香格里拉去了,又过不久到了西双版纳。
你会越来越惊讶的发现,好多金头发、蓝眼睛的人,能说一口漂亮的京片子;也很可能在挪威的奥斯陆,像我就看到过一群说普通话的中国面孔,原来他们是从温州移民到奥斯陆。今天在上海的外滩顶级西餐厅里掌勺的,可能是法国米其林的三星名厨,在台北意大利餐馆,为您介绍起司的,是留学上海的意大利的学生。
更进一步你可能发现,在台北的瑞士餐馆吃的那个小火锅,是由留学瑞士的台湾人做的,那味道即使是瑞士人,都得竖起大拇指。你也可能发现,前两年的背包族学生突然摇身一变,变成提公事包的贸易商了,上个月才把中国的蚕丝运到法国,这个月又把在法国织染好的东西送去了意大利,只怕再过几个月,又把做好的名牌时装运到了中国。
记得三十年前,我初次去挪威,住在奥斯陆的格兰酒店,早晨被外头孩子吵醒了,就听见好多孩子的跑步声啊,又笑又叫,突然啊,让我觉得好像一下子回来了中国,才发觉原来全世界孩子叫声其实是非常相似的。早期我出国总不习惯当地的食物,现在旅行久了,渐渐觉得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人吃的东西,用人类一样的味蕾啊,不带主观的品尝,自然能够得到其中的滋味。
到世界各地旅行,我还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由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啊,人们皮肤的颜色啊,常常是慢慢变化的。譬如这个地区白,那个地区是黑的,中间就是褐色,即使啊,一黑一白两个地区老是打仗,好像是世仇,在他们中间地区也奇怪啊,就好像把巧克力加进牛奶里头,成为巧克力牛奶的颜色。
于是我就猜,八成打归打,世仇归世仇,年轻男女间的恋爱好像罗密欧、茱丽叶总是偷偷的发生。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个本能,就是往远处发展,你瞧哪,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撑起小伞,跟着风一起去旅行?枫树的那个果子那翅果,好像长了翅膀在空中滑翔,凤仙花的那个果子为什么蹦爆开来,蹦好远,对不对?
如果人类起源于非洲,为什么后来散布到全世界?他们多会跑啊?由非洲到两河流域,往西去了欧洲,往东去了中亚、印度、中南半岛,往南下了马来西亚啊、印尼啊,去了澳洲啊、纽西兰啊,又去新几内亚,搞不好渡海去了复活节岛。至于去了东北亚的,又有些渡过了白令海峡,到了阿拉斯加,再往南去了北美、中美、南美,也说不定跑去了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上用的一种工具,叫做有段石锛,又可能跟浙江的良渚还有河姆渡的文化有关啊,连玛雅文明都可能跟中国有关系啊。说到这儿,各位想想,这世界大吗?国与国、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异大吗?有解不开的仇恨吗?
在过去一系列谈新新人类的教育里的节目当中,我提到一个兔唇的女孩子,现在成为纽约著名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但是我没有说她有长春藤盟校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在林肯中心音乐厅带位子。
我也说过一个叛逆的女孩子,对不对?在大学被当掉,现在是法律研究所的高材生,她中间有一段时间是在长江油轮上端盘子、扫厕所。而我的儿子在拿到哈佛心理学硕士之后,没先通知我一声,就跑去阿拉斯加北极圈边上的一个小城,帮朋友修房子、盖房子。
今儿早上我翻开报纸,看到我少年时候的老朋友,焦唐会谈的时候代表台湾的焦仁和,他的儿子拿到国外名校的法律外交的双硕士,现在致力于音乐。他们都先探索所有的可能,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再决定未来的路线。
新新人类的生命比上一代长多了,这个世界又变得小多了,再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每个人一生当中有更多转换工作的机会,这几个条件加在一块儿,使得年轻人可以利用他们较长的人生做更多的摸索跟选择。
当全球的年轻人都在世界各地穿梭,把整个地球当做自己的舞台;当过去的人类留下遥远的足迹,翻山涉水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当我们的太空人已经漫步太空,向别的星球探索的时候,我们还能把孩子放在只知道考试跟升学的小框框里面吗?
孩子要用功、要考好学校,没有错,但是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要有多元的价值观,记忆不等于学问,聪明不等于智慧,知识不等于见识,智商不等于情商,成绩不等于成功,中国是古国不是老国,教育新新人类需要新的观念、视野与胸怀。
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同时大家如果有问题,请发短消息到这个号码,我们会安排时间给大家做解答的,谢谢大家。
刘墉谈教育:我为什么这么有灵感?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四十七讲,当机会来敲你的门。
您知道朋友最常问我的问题是什么呢?大家总问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写文章、又画画,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常常不直接答,我会问他,你知道我能在纽约收的到凤凰、中央、中天、东方、湖南这么多电视台的节目吗?为什么别人收不到我收的到?因为我装了接受卫星讯号的碟子,还装两个不同方向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常常有灵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脑袋装上天线,不断的寻找。
寻找非常重要,基督教有一句布道词,只要你找就会找到,意思是,只要你心中有对上帝的需要,就能够找到上帝。这句话如果用在灵感上真是对极了。你以为文学艺术里的灵感都是自个儿飞来的吗?错了,所谓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些艺术家、文学家不知道经过多么辛苦的寻找才能够得到灵感,科学家不是也一样吗?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一九二八年是怎么发现盘尼西林的?你可以说他幸运,偶然看见被青霉素污染的培养皿上,原先的葡萄球菌都不见了,于是往下追,找出盘尼西林的奇效,救了亿万人的性命。照这么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莱就更幸运了,他连发现都不必,是灵感自个儿找上来的,他居然在做梦的时候梦见,看见跳舞的两跳蛇,一只咬着另外一只的尾巴,于是他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苯的环状结构式,一下子得到了答案。
问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他不是在白天百思,又怎么能够得解呢?弗莱明也不知道是经过多少实验,失败再失败,不然怎么会有那么许多培养细菌的小盘子东放西放,不小心被污染呢?还有,别人被污染可能就洗一洗,凭什么弗莱明就能够有伟大的发现呢?因为他不断寻找,总是挂念。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老同事,台湾著名的摄影家叫张照堂,有一天我们一块儿出去,车子经过郊外他突然叫停车,从口袋里头掏出一个小照相机,跑下车,原来拍田间两个骑在牛背上的小孩,后来他开摄影展啊,那张照片就在其中,显然成为他的得意之作。为什么那天我没觉得有意思,他觉得有意思?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不断的在寻找,又因为寻找所以敏锐,又因为敏锐所以感触,加上他有准备,所以抓得住。
你想想,如果他不随身带着照相机,就算看到精彩的画面又如何?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常常看他是不是有准备。你知道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是怎么出头的吗?是因为在他十九岁那年,德国的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突然生病了,不得不由卡拉扬代替指挥,结果就为了指挥那费加洛婚礼,那么一个晚上,他一鸣惊人走上的成功之路。
请问,他真是那个晚上成功的吗?还是因为卡拉扬平常已经不断练习做好了准备?所以就算临时出场,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我就要问各位爸爸妈妈、师长了,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平常就准备好了呢?他们可能练琴练了十年,可是当你临时叫他弹奏一曲,他有熟练的曲子可以不看谱立刻上场吗?还是他会找一堆理由,说没好表演的不能上。
你的孩子也可能上作文班,好像写作很不差了,可是你突然指着窗外景色叫他形容,他对那个景色有感动,又能把感动说得出来吗?一个人可以天天带着一把枪,但是到了该射击的时候,枪里头没有子弹;一个学生可以天天在读书,可是到了突发状况,书里有一堆解决的方法,那学生一个都想不起来;一个人平常可以侃侃而谈,可是到了正式的场合要他发表,结结巴巴没有办法完整的陈述。
这跟一个学生学了十年琴,突然要他弹,却弹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不是差不多吗?今天我们教育新新人类必须让他们保持敏锐的心,一方面有敏锐的触感,对周遭随时有感动;一方面要随时把自己的最精彩的东西准备好,把每一样学到的东西跟生活结合,不但是活学能够活用,连死学的也要变成活的。
当我在电视公司工作的时候,还没有读稿机,也没有电脑打字,每次播报新闻都得很辛苦的认那些记者龙飞凤舞写的字,幸亏看久了就没问题了。可是啊,当我们新闻部招考记者的时候,有一项是播报,好多那些应考的人都因为不认得新闻稿上那些字啊,而表现的嘁哩喀啦的。
当时我就打抱不平,我去跟新闻部的主管讲了,应该让那些人有时间好好看看新闻稿嘛,让他们懂了,念的懂了再上去。你知道这主管怎么说?他说他们的学校是干什么的?他们在学校又在做什么?他们是用人地方,可不是训练人的地方。
各位新新人类的师长,你们的孩子可能就要毕业,就要进入社会了,他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的训练完成了吗?还是他们得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自己摸索。各位新新人类,你们可能进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改天可以拿到一张很棒的文凭,问题是,有随时拿得出的东西吗?你又能够学以致用吗?
最后让我用二十多岁写的《萤窗小语》上的两段话做结尾,“灵感是青鸟,随时可能停在你的窗前,想要抓住他,请早早准备好网子,这是一个不等人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你必须随时准备好行囊,只要听见机会敲你的门,立刻提起行囊跟着他走,总在寻找才能找到,总有准备才能成功。
很快的再过一集,我们这个新新人类的教育就会告一个段落,但是我们安排了一段时间就答覆观众的问题,如果您有任问题请发短消息,到这两个号码。我会选出很有意思的问题,或者是很重要的问题,跟大家来做解答。
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大家把握机会,发这个短消息,谢谢,再会。
世说心语:整天看书的孩子学习未必好_走过路过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21fe0100bvza.html
本站文章大部分始于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