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在线观看
《流浪地球2》是由郭帆执导,吴京、李雪健、沙溢、宁理、王智、朱颜曼滋领衔主演、刘德华特别演出的科幻灾难电影。该片于2023年1月22日在中国大陆及北美地区同步上映;2023年2月9日在中国港澳地区上映 。
该片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万座行星发动机正在建造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故事。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中国人的未来史学:《流浪地球2》(9700字深度影评)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我认为,人们对《流浪地球2》的评价都还是过于保守了。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目前大家还只能停留在特效、画面、叙事、科幻、真实感层面对它进行评价。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更深也不过是「世界科幻电影」、「中国电影工业」这样的层面。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这些维度还是太低了。这些也不构成人们必须去影院观看《流浪地球2》的理由。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我认为,《流浪地球2》值得去影院付费观看的理由是,它不仅会成为中国影史的经典电影,而且会成为世界殿堂级电影,以及中国现代化的代表作品。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流浪地球2》的真正引爆时间,还没到来。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在最近,你可以花很少的费用,去电影院见证这个历史进程。文章源自两天的博客-https://2days.org/show/85467.html
本篇推荐影评,全网仅有,独一无二。
柏龄我带你去看《流浪地球2》真正的价值。
一、 什么能代表未来中国?
在评价《流浪地球2》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把长城、孔子、秦始皇、黄河长江、故宫、史记、大熊猫这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都去掉,在未来,有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孔子、秦始皇、黄河长江、故宫、史记、火药、印刷术代表的是过去的中国。
高铁、大熊猫、鸟巢、东方明珠、基站代表的是现在的中国。
那么,什么能代表未来的中国?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元素来让未来中国与当下的中国、过去的中国一脉相承?
过去的70年,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缺失的。
在过往的70多年里,很少有文学作品来探讨这个问题;即使有所探讨也并不被大多数国民所接受和认可。
在官方的宣传中,有五年计划、有两会的会议文件、有百年复兴,官方对中国的未来有严谨和充分的想象,但这些计划过于抽象和宏观,普通人难以把握其中的细节,也难以构建出完整的蓝图。
大多数国民并没有对「未来中国」对想象和思考。
进而对「未来的人类世界」的想象,也是缺失的。
进而对「未来人类世界中,中华民族如何立足」的想象,也是缺失的。
进而世界人民对「中国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上要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是缺失的。
所以中国人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不过是汉唐的复刻版本,或者是另一个版本的美国。
而世界人民对未来中国的想象,更像是一个工具化的世界工厂与主角的跟班。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
什么元素,能代表未来的中国?
未来中国,如何与当下的中国、过去的中国一脉相承?
《流浪地球2》在1的基础上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是一部立足于过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人类未来史诗。
它构建的是人类史诗,但内核是中国的。
它与常规的科幻电影有极大的不同,它绝对不仅仅是在一个未来时间里重复叙述一个老故事,也不是用新的科学幻想点子装饰一套旧的范式反复售卖。
它参考和发扬继承的,绝不仅仅是60多年前科幻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也绝不仅仅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殿堂级影片,它是过往几千年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的延伸体现,也是200年近代史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在未来的投射。
如果说《星际穿越》内核来自于《出埃及记》的先知、选民、上帝、十灾、十诫、分海、迦南。
那么《流浪地球2》的内核来自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充满苦难的中国近代史。
它与《尚书》、《左传》、《史记》、杜甫诗、《毛选》这些中国文化中最有力量感的作品一脉相承。
人们可能读不懂《尚书》、《左传》、《史记》,
人们可能也不会去读《毛选》、《共产党宣言》、两会文件,
但人们能够看懂《流浪地球2》,也能过通过《流浪地球2》构建出未来的想象共同体。
《流浪地球2》解答了以下3个重要问题:
1.民族和国家层面:未来的中华民族如何面对世界性问题。中华民族在人类世界中将如何与其他民族相处,又担任怎样的角色,要完成怎样的历史使命。
2.个人层面:一个普通人,在未来的中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时,将如何生存,与其他国民、组织如何一同应对。
3.历史层面:过往的中国历史,和未来的中国发展,如何保持连贯一致性。过往的中国历史,将把中国带向何处,又会让人类世界因中国走向何处。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够一层一层往下,看到《流浪地球2》在不同层次上的价值——历史传承上的、民族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电影工业上的、电影上的、科幻电影上、视觉特效上的、故事叙述上的、人物构建上的、科幻点子和世界设定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浪地球2》在不同层次上的价值会逐步凸显。
玉不琢,不成器。
《流浪地球2》就是这样的和氏璧。
它不会因为任何的批评而褪色,反而会因为各式各样的批评而被磨砺得愈发璀璨。
二、 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叙述未来中国?
聊完了第一个话题,现在来聊第二个问题:
当我们已经构建了【未来中国】和【未来人类世界】的想象图景时,中国人如何来讲述他们?讲述的形式什么样的?
目前,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有几种方案供选择:
第一,使用常规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在灾难环境,完成对未来图景的构建。典型如《2012》《星际穿越》《月球陨落》。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我们已经有了好莱坞数十年的科幻类型片的观影基础打底,观众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形式结构,市场接受度高。我们只要跟随模仿借鉴就可以。
《流浪地球1》就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但在这样的结构之上,以「饱和式救援」等细节作为点缀,传递了不同的思想内核和更真实的世界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乏英雄故事,比如墨子、岳飞、文天祥、邱少云、董存瑞、雷锋……要讲述一个英雄故事并没有什么难度。
但这样的方案的问题在于,这样的叙事结构中,缺少对英雄所处的组织结构的刻画,也就容易让整个中国的未来图景不足够完整。比如我们在讲墨子时就必然要提到春秋战国和百家争鸣,提到岳飞时就必然要提到宋金对立、南北宋的历史演变和政治结构、提到邱少云时,就必然要提到抗美援朝、我党组织结构和近代史的脉络。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完成一部个人英雄故事科幻片,并没有真正建立未来中国的图景。
美国不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过往近百年的科幻动画、漫画、电影、电视剧里,美国国民已经完成了这种图景的构建,之后每完成一部毫无新意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都在为这一图景添砖加瓦。
所以《流浪地球1》回答了「未来中国是怎样的,在世界中扮演怎样的身份,如何应对世界性问题」,但不够完整充分,它缺乏组织和国家层面的叙事,我们只能管中窥豹。
第二种方案,是使用战争片的逻辑,刻画不同势力的角逐。典型如「复仇者联盟」「猩球崛起」。
这种方案的难度明显比上一种要大。
在这样的结构下,中国人想要讲述要未来中国,依然面临着难题:这样的视角所开展的故事,通常是军人,而不是普通人,讲述的故事,通常是战争,而不是日常生活。
普通人是缺席的,日常生活也是缺席的。
《流浪地球2》的视角与此有些类似,但整个系列又与此不同。
郭帆团队在刘慈欣的文本上,对《流浪地球2》采取了第三种方案:编年史。
编年史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
在文本中,这是常见的叙述逻辑,比如《三国演义》就是典型;但在科幻片中,这是一种全新的叙述结构。
刘慈欣的多个小说文本,都是采用这样的叙述逻辑,比如《三体2:黑暗森林》和《三体3:死神永生》,比如《流浪地球》,比如《超新星纪元》。
在《流浪地球1》大获成功的前提下,郭帆团队在《流浪地球2》中大胆采用了这样的叙述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一方面是它的可拓展性非常强,对续作的剧情和内容填充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是,它能够在不同的视角上充分展现不同人、不同组织、不同事件的情况。由点成线,由线成面。但这种叙述结构的缺陷在于弱化了单个人物、单个事件,它难以像其他影片那样对单个人物进行大篇幅的描写。不过,这也是刘慈欣小说文本的特征。
人们会基于过往的观影经验产生一个固定的「影片预期」。比如电影的叙事应该是基于人物的成长,或是基于事件的推进,不符合这样标准的影片,就容易被评价为烂片。
对于非常熟悉编年体史书、中国史学的读者来说,《流浪地球2》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它的内容信息。部分人评价它「叙事混乱」「容易睡着」,源于这样的叙述结构打破了他们对电影的预期,以及对这种常见的叙述结构的不熟悉。
常见的电影结构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展示,观众的观影预期是追求符合逻辑但有可能意料之外但剧情。而编年史的叙述结构是先展示结果,然后去看起因经过和哪些变化的因素导致了结果的产生。最终的观影体验关注的是哪些因素导致最终的结果发生。
从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流浪地球2》叙事很清晰,把巨大的信息量放在短短173分钟里讲完了,如果要用常规的叙事结构,至少要拍成2-3部影片。
观影过程中,我有一种面对真实历史的愉悦感,也有面对无限的惊奇感。
三 、未来史学
我把《流浪地球2》的叙述结构和内容称为「未来史学」。
「未来史学」这个概念来自于刘慈欣《三体》小说中的「未来史学派」,这里我借用了这个概念,做出不一样的内涵补充。
中国有各类丰富的史学文本。如纪传体通史,比如《史记》。有编年体通史,比如《春秋》《资治通鉴》。有断代史,比如《汉书》。有演义小说,比如《三国演义》。
历史的叙述,涉及到人物、事件、环境、结构、组织。这是中国国民了解过往世界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世界的。
「史学」是中国的显学。
中国老百姓接受史学和历史故事是自然而然的。可谓「圣人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为什么科幻作品总是小众的?——因为与老百姓们的审美体验不匹配,这类作品的内容是架空的,形式也并非常规。
但如果「历史讲述」和「未来世界」相结合呢?
中国丰富的史学传统可以被运用到对人类未来世界的构想上,中国的科幻类型作品可以从史学形式中强化自身。
它不再是某种空中楼阁的设想,而是可以真正立足在历史和当下。
《流浪地球2》,把这种叙述方式,从文本搬上了荧幕,从「过去视野」转向了「未来视野」,把历史传统的叙述方式与现代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做了结合。
《流浪地球2》的剧情并不难懂,我父母60+都好懂,周围10岁小朋友看也觉得精彩,所以看懂它的剧情,并没有太多的智力门槛。
这太适合中国人看了。它在表述形式上与过往的史学文本一脉相承,在精气神上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但这也太不适合不喜欢中国的人看了。它在表述形式上与过往的科幻影片大为迥异,在思想内核上与过往的科幻影片大相径庭。它甚至连主角都是中国人。这一切都令人觉得太奇怪了:叙事结构混乱、忽视生命的集体主义、不自量力的暴发户特效……
如果我们非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争论,意味着我们再次被夺走了电影评价的标准。编年体的叙述结构就是混乱的?多主角视角就是不自量力?群体英雄视角就是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就是忽视生命?——如果我们非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争论,意味着我们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和吹毛求疵者辩经,忽视了《流浪地球2》真正的价值。
我之后会对这些毫无诚意的肤浅评价逐一回应,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回到主线上,来看看《流浪地球2》真正的价值。
《流浪地球2》是一种未来史学,它以「历史讲述」的形式,第一次让中国的普通大众把从过去历史的视野朝向了对「未来历史」的思索。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未来的故事,我们面对的是整个未来的历史。
我们面对未来的历史,就如同我们面对过去的历史。
《流浪地球2》并不曾提倡某种极其具体的价值观念,而是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观念融入其中。
现代的中国人何以立足?它来自于近代人民艰苦卓越的奋斗,来自于民主主义革命百折不挠的精神。
近代中国人又何以奋斗?它源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家园的热爱和自立自强的渴望,以及生生不息的传承。
未来的中国人何以立足?它必然承袭自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必须延续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流浪地球2》以历史讲述的方式告诉你,现代中国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国会往哪里走,中国人会如何做!未来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关系又是如何!
《流浪地球2》不再是《星际穿越》《2012》那种一神论宗教下的末世拯救结构、也不是《环太平洋》《明日战记》这类失业离异酗酒的白人中年男性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更不是《长江七号》《独行月球》这样披了科学幻想外壳的喜剧。这些故事在中国没有根基。
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们仅仅是故事,几乎与现实无关。
《流浪地球2》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基础上的,并对中国历史的内核精神进行了现代化、未来化表达。
我举一个例子:《流浪地球2》对「传承」这个概念的诠释,是几乎所有科幻电影都罕见的。
你在其他电影中看不到这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对文明、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延续。
流浪地球整个故事结构,建立在2500年,传承100代人的框架上。
电影中的每一位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在体现这种传承:
马兆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讲的是文明的传承形式。
马兆对图恒宇,是一种技术上的传承。
图恒宇对丫丫的生命延续,是一种生命形式上传承。
张鹏对刘培强,是一种师徒关系与父子关系的传承。
刘培强和韩朵朵对儿子刘启,又体现了血缘上的传承。
周喆直对郝晓希,郝晓希对新的男性官员,是一种政治和师徒关系上的传承。
包括影片最后部分的老航天员们对新航天员们对生命嘱托,更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保护生命的传承。这样的不同的价值观诠释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这样的巨大的价值观差异,仅仅用「集体主义」「自我牺牲」「家国情怀」来概括,显得肤浅又狭隘。
《流浪地球2》的之所以会在各种批评越发闪耀,在未来会评价越来越高,是因为它的根基不在科幻上,而在几千年中国的精神内核上。
只要这样的精神内核不倒,《流浪地球2》就能立得住。
《流浪地球2》的叙述结构是「未来史学」,不是简单的科幻故事。
四、 对一些批评的回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浪地球2》无论是在电影上的价值,还是在艺术上的价值,还是在文化上的价值,以及在民族精神内核上的价值,才会被更深地挖掘。
时间越久,讨论越多,这部片子的价值会被挖掘得越深,人们对它的评价也会越来越高。最后它的价值反而被愈加凸显。
柏龄我在这里简单对常见的影片批评进行一些回应。算是对后来者抛砖引玉。
在我看来,大部分批评产生的原因,源于批评者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也源于《流浪地球2》超高水准的电影完成度和信息量,少部分批评产生的原因,是批评者与中华民族底层的精神内核产生了背离。
1.「睡着了」「叙述结构乱」的评价
睡着了其实是一种非常主观和浅显的判断。它可以作用于一切有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作品上,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毛选》《诗经》……
按照常规院线电影的标准,类似《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片也只会被评价为「睡着了」「叙事混乱」「野心太大」,当年上映时,也有很多人评价看不懂与不喜欢。然而在其之后的许多太空科幻片,不过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我认为《流浪地球2》的叙述结构一点也不乱,全片没有一秒浪费,完成度极高,信息密度极大。表层的故事一丝不苟,暗藏的故事草蛇灰线,故事又与视觉特效、思想内核完全嵌合。
非常可怕。
这样的内容转化成小说文本,至少要30万字打底。按照现在大多数商业电影低密度叙事、简单结构的标准来说,这至少能拍成2-3部电影。
《流浪地球2》的超越性反而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不足。
2.对价值观的批评
我看到许多基于《流浪地球2》价值观的批评来自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立场,集中在「50岁以上出列」那段剧情之中。部分批评者对这一段剧情的反感来自于现实中公民权利对政府的让渡,以及近几年各种公共事件中公权力的滥用。其批评的立足点在于普通人与公权力的结构关系上。这种立足点是有问题的。
「50岁以上出列」这段剧情里,聚焦的不是普通人,聚焦的是作为人类精英的航天员。中国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核,对社会精英的要求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如果你要成为精英,成为君子,这是你必须走的路。对于承担某些特殊岗位的社会精英,中国社会天然有着更多的道德要求。你想有其他选择,那么你就不要走到那个位置上,不要承担相应的工作。
「50岁以上出列」是中国现实中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它在解放战争中就反复出现,在抗洪救灾抢险中反复出现,在近些年的防疫工作中反复出现。
以现实为例,我曾经是一名警察,公务员编制,警察本身就是需要背负更多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的职业,我不愿意背负这样的道德要求,所以我选择辞职。我有选择是否继续从事该岗位的自由。但我没有在警察工作中可以随时不参与工作的自由。
作为同样崇尚个体权利和个人自由的人,我认为大多数批评者无力构建一套同样的未来史学,甚至无力在这种面向未来世界的环境中思考己方所支持的价值观何以生存,来源于何处,又如何立足。这种伪自由主义者所传递的只言片语的批评,让我感觉他所坚持的价值观更像是空中楼阁,更像是一种「假大空」的宣传。
在《流浪地球》系列构建的「未来史学」中,作为希望获得更多自由和个体权利的普通人,我会思考:
这样的末世环境里,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何以立足?其边界又在哪里?
在中国的未来历史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又如何从今天发展向未来?人们坚持这样的价值观所能够带来的现实收益如何?受益群体是哪些人?是否有人因这样的价值观受损?
在极端环境下,当自身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时,作为价值观的捍卫者,我如何应对这样的环境?
我所坚持的价值观,是否会因此而导致部分群体受到严重损失?这些群体是谁?我是否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弥补方案如何?
很可惜,我不曾看到足够深入的讨论,只看到支离破碎的不满和「假大空」式的批判。
《流浪地球2》在价值观上,不是自由的敌人,它恰恰给了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更多思考的空间。
3.「集体主义」的粗暴概念
一部分批评者会把《流浪地球2》但价值观粗暴概括为「集体主义」,这种概括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
它把影片丰富的所指变成了单一的能指,把复杂的人性光辉抽象成了一种可被简单定义的文字概念。
做出这样批评的人,反而是概念化地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理解。如果发自内心对生命有过尊重,对人性本身有过深刻体悟,绝不会简单地做出这样的概括。
《流浪地球2》在「未来史学」对叙述结构下,构建的是一种电影艺术中的新式英雄观,它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集体主义」,也并不是简单的「个人的复数叠加」。
这种叙述方式的难度、深度、真实性都要高于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
英雄不再是一个,而是一群,甚至所有人。
张鹏、刘培强、周喆直、马兆、诺夫、图恒宇……
它不仅展示了个体层面的人性光辉,也展示了这些人是如何被组织到一起的,还告知了群像英雄们的力量来源和信仰来源。
这使得影片的叙述组成了一张网,而不是一条线。它是借由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展现出来的一张网。
有些人离得太远,没有看到网,只在远远看到一个小点,便冠以「集体主义」的概念进行粗暴概括。这种做法过于概念化,也过于急切了。
对于生命足够尊重的人,对历史足够敬畏的人,能够看到这张网。能看到一个个人,而不是所谓的「集体主义」。
五 、《流浪地球2》需要更有诚意的批评
面对观众,《流浪地球2》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而面对《流浪地球2》,大部分批评者却没有这样的诚意。
我看到大多数对《流浪地球2》的批评,都在一种固定而陈旧的范式中进行。如果我们对电影的评估只能用陈旧的范式作为标准,那么我们对真正卓越的电影就没有鉴别能力。
《流浪地球2》绝对不会害怕批评,它需要更加扎实、更加专业、也更加锋利的批评来指出它的不足与可进步的空间。批评只会让它更加璀璨耀眼。
《流浪地球2》是具有超越性的影片。我目前看到的网络评价,无论是夸赞还是批评的人,几乎都低估了《流浪地球2》的价值。
赞扬的人仅赞扬了它在科幻电影品类里的优点。但这样的褒奖太局限了。这让褒奖显得过于简单。我们对它的褒奖视角不应该只停在科幻电影,应该扩展到电影工业,甚至电影之外。
这是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精神内核的现代化表达,也是200年中国近代史的未来延续。它在人类共同体层面的想象也构建得非常真实。
批评的人,因为看不懂它的超越性,对它的超越性指手画脚。批评者依赖的标准反而是一种固定陈旧的范式。在大多数批评中,我也看不到批评者的价值支点,更像是一颗空心萝卜。这让大部分批评显得很廉价。
六、 《流浪地球2》的超越性
《流浪地球2》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它在电影艺术里的超越性是很罕见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院线。
《阿凡达》《星际穿越》这样的影片,在电影艺术上有创新,我虽然很喜欢它们,它们也非常卓越,但是它们没有带给我那种超越性的感觉。
对我来说,它们是世界顶尖的科幻电影。但也只是电影而已了。
《流浪地球2》有些不同,无论是它高密度的信息量、群像英雄、还是不同的价值观的叙述逻辑,都带来了了一种科幻影片中的新范式,同时又有精神上的超越性。
上一带次给我这种超越性觉感的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场中战事》。它既在电影中有超越性,更新了电影的范式,但又超越了电影本身。这也是一部被大大低估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在院线中是非常少的。
近年来,我看的院线电影中,还有两部科幻类电影也有这种潜力,一部是诺兰的《信条》,一步是他的《黑暗骑士》。但很可惜诺,兰的《信条》做出了超越性的架框,没有超性越的精神核内。这使得它在电影层面非常好看,但也止步在电影层面了。而《黑暗骑士》与之相反,它在精神内核上有超越性,但它没有超越性的框架。
我认为《流浪地球2》高于同阶段中国电影不止一个档次,已经具有世界顶尖的电影水准。
它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做了重大的突破:
第一,它的叙述结构是全新的,而且能够成为全新的世界科幻电影范式。它是以「编年史」的逻辑来完成叙述的,叙述的形式与中国人喜欢的「历史讲述」的方式一致。
第二,它的思想内核对世界来说是全新的,它是基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展现。它展示了另一支文明在面对未来世界性问题的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思考视角,也展示了这支文明和人类整体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三,它第一次面对普罗大众,回应了「什么能够代表未来中国」「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讲述未来中国」这样的问题,并且有可能在中国国民层面,第一次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开展对未来中国的思考,并达成共识。
七、 见证历史
我认为目前人们对《流浪地球2》的评价都还是过于保守了。目前大家还只能停留在特效、画面、叙事、科幻、真实感层面对它进行评价。更深也不过是世界科幻电影、中国电影工业这样的层面。这些维度还是太低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浪地球2》在各个层面的价值才会被充分挖掘——电影上的价值、艺术上的价值、文化上的价值、以及在民族精神内核上的价值。
时间越久,讨论越多,这部片子的价值会被挖掘得越深,人们对它的评价也会越来越高。
我认为,《流浪地球2》在中国电影史留名是基础底线,它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殿堂级的电影,最终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代表作品,与香港在金融和商业领域上的地位一样,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中介,其价值甚至高于孔子学院。
今年作为有史以来最诡异的春节档,《流浪地球2》遭遇了不少奇怪的攻击和质疑。
但没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浪地球2》但价值会逐渐凸显,攻击和质疑声反而会让它更加璀璨。
事实上,这样的电影甚至十年也难以有一部。无论看不看得懂,都值得去电影院看一遍。何况电影不难懂(我父母60+都好懂,周围10岁小朋友看也觉得精彩)。
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绝对有能力理解它,并且大呼精彩。
这样的电影能够在今天诞生,我们还能去电影院观看,是一件超有运气的事情。它值得我走进电影院,看一遍,两遍,三遍……
八 、对问题的回应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1.什么元素,可以代表未来的中国?
我认为,这颗正在流浪的地球,会成为未来中国的象征。
它与大禹治水、民主主义革命、青藏铁路建设一脉相承,都是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体现。
2.用什么样的形式讲述未来中国?
面对未来的中国,什么样的形式最容易让中国国民接受、引发中国国民的思考、并达成共识?
我认为,用历史讲述的形式描绘未来,最容易让中国国民接受,产生思考,并达成共识。
那些关于未来最真实、最有力量感的描写,一定与《左传》、《史记》、《三国演义》、《毛选》这些关于中国历史的作品一脉相承。
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未来史学」。
陈柏龄 2023.01.29
个人公众号:陈柏龄的酱油台。
给我留言